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科普 >

传播科学 点燃梦想

发布时间:2023-02-12 15:34   来源:    作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2022年,中国科协共认定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274家。遍布全国的科普教育基地,因地制宜、发挥所长,开展丰富多样、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服务,为更多人打开科学大门,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创新发展积蓄不竭动力。

  逛一逛地质公园,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学习地理知识;听一堂海洋科普直播公开课,院士专家亲自在线答疑……近年来,随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加快建设,越来越多的科普活动通过科普教育基地开展。赋能“双减”、服务研学、优化体验,科普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通过各种形式的沉浸式体验,点燃科学梦想,激发创新潜能。

  赋能“双减”

  打造“沉浸式第二课堂”,让书本知识活起来

  海底世界到底什么样?寒假里,山东省青岛市第三实验初中的16名学生走进青岛海洋科技馆,参加“海底小博士职业训练走读营”,探寻海底世界的奥秘。

  “今天,我们来给海龟调制‘营养餐’。”来到海底世界场馆,青岛海洋科技馆讲解员李杰演示如何清洗、整理食物,孩子们有样学样,拿起长夹,将食物小心翼翼地送入海龟嘴里。“大家知道吗?海龟是水母的天敌。”李杰一边操作,一边讲着海洋知识,“海龟会把水母当作食物吃掉,但是在看不清的情况下,可能把塑料袋当成水母吃下去,危及生命健康。所以,我们要少用塑料制品,减少海洋垃圾,爱护海洋环境。”

  喂完大海龟,初中生孙铭孜兴奋不已,“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

  “像‘海底小博士职业训练走读营’这类活动,我们还有不少。”青岛海洋科技馆党总支书记王云忠说,为了增强吸引力,海洋科技馆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我们要打造海洋教育‘沉浸式第二课堂’,让孩子们畅游海底世界,轻松快乐地学习海洋知识。”

  近年来,山东省鼓励各地开展科普行动,助推“双减”落地见效。作为有着90年海洋文化积淀的特色科普场馆,青岛海洋科技馆有着丰富优质的展教资源,如何让这些资源精准“沉到底”?

  去年,青岛市科协与青岛市教育局共同推出了“蒲公英科普行动”,共同助力“双减”工作见质见效。“我们借势发力,建成了山东省内首家海洋科普直播工作室,邀请涉海院士专家为青少年‘靶向授课’,在线上为孩子们答疑解惑。”王云忠介绍,2022年以来,海洋科技馆已推出“深海里找火种”“神奇无人船”等主题的海洋科普直播公开课18期,吸引全市45.57万青少年点播收看。

  “未来,我们将奉上更多更精彩的‘海味’科普大餐,让海洋知识活起来,优质资源沉下去,让更多孩子爱上海洋,助力‘双减’动能更强劲。”王云忠说。

  服务研学

  利用自然资源禀赋,搭建线上线下教育平台

  一本“地学百科全书”静静铺展在渤海之滨的河北秦皇岛,用完整、系统的地质遗存串联起长达25亿年的沧海桑田——这就是位于秦皇岛境内的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看,‘二龙闹海’!”在保护区亮甲山区域,东北石油大学环渤海能源研究院副教授谢奋全指着山体剖面介绍,岩浆入侵冲破了亮甲山的海相沉积,后来岩浆冷却了,形成狭长的辉绿岩带,形如两条黑色蛟龙出海,让我们感受到亿年前的岩浆喷涌。

  柳江盆地经历了4次海陆变迁,清晰地保留着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质演化遗迹。蔚为壮观的石简峡古火山口,母象和小象相依相偎的沙河寨象鼻山,堪称柳江名片的亮甲山灰岩和岩墙、岩床……用心阅读柳江盆地这本书,呈现在眼前的每一处遗迹都令人由衷赞叹。

  谢奋全介绍,柳江盆地如今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地质野外教学实习基地,每年全国约有80所院校、1.6万名师生来此进行教学、实习和科研。以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高校师生形成了大量高水平论文论著。

  除了服务高校科研实习,柳江保护区还是中小学生地学研学基地。

  走进保护区柳江地学博览园,这里占地面积350亩,由柳江地学实习基地、柳江地学博物馆、地质灾害(科普)体验馆和科普广场4部分组成,集教学实习、科学研究、科普展示于一体,成为柳江保护区重要的自然教育与研学科普平台。

  保护区管理中心科普宣教科工作人员路大宽介绍,博览园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主题日科普宣教活动,并打造“柳江盆地第二课堂”科普教育平台。

上一篇:乳腺增生不要慌中医辨证妙招来帮忙
下一篇:开学科普课:带你探秘深海下的火山秘境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