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下客流受阻的最艰难时刻,VIC们帮奢侈品牌撑住了生意的基本面。
VIC(Very Important Client),指非常重要客户,大多头部奢侈品牌将VIC的准入门槛设置在年累计消费100万以上。与普通消费者相比,VIC客户不仅有着“以一抵十”的消费能力,还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早在2020年的疫情中,足不出户的VIC已经开始通过电话、微信、邮件等多渠道跟奢侈品牌的销售人员远程联系,通过品牌推出的免费顺丰配送服务,满足特殊时期的购物需求。
这种来自奢侈品核心消费群体的、即使在困难时期依然难以压抑的购物需求很快感染了整个市场,推动大量中等收入人群在2020年疫情复苏后快速加入奢侈品购物的队伍。
结果是,2020年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逆势暴涨48%至3460亿元,成为当年全球奢侈品增长的中流砥柱。
情况在2022年发生变化,由于疫情反复,中国奢侈品市场五年来首度遇冷,同比下滑10%。下跌一方面归咎于线下客流量受阻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则由于中等收入群体由于调整未来预期而勒紧裤腰带。
然而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2022年中国市场的不稳定性,10%的下滑实际上远好于预期,体现了中国奢侈品的韧性。
这种韧性依然来自于VIC客户。从狂欢到冷静,维护VIC客户的重要性无疑在短短三年间不同的市场处境中得到了验证。
根据咨询公司贝恩最新发布的《2022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在全球范围内,头部2%的客户贡献了大约40%的奢侈品销售额。2022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本就较高的VIC集中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一些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的VIC客户销售集中度甚至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在全球范围内,头部2%的客户贡献了大约40%的奢侈品销售额
贝恩援引天猫奢品领先品牌数据显示,一年内消费三次以上的重度奢侈品购物者贡献了超过50%的销售额,成为增速最快的消费人群。
咨询公司Oliver Wyman此前也在报告中指出,75%的中国消费者在疫情期间减少或推迟服饰和鞋履消费支出,其中60%的中低收入消费者他们的支出仅在必需品上,但54%的高收入人群表示他们依然会在提供高品质和功能性的产品上花钱。
根据胡润百富与中信保诚人寿联合发布了《2022中国高净值人群家族传承报告》显示,中国拥有千万人民币家庭净资产的高净值家庭规模达到206万户,较上年增加2%,拥有亿元人民币家庭净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数量则较2021年增加2.5%,达到13万户。
英国房地产咨询公司Knight Frank在最新发布的2023年度《财富报告》中则指出,2000年,中国拥有100万美元资产的高净值个人只有8万名,而这个数字在2015年就激增至35万,截至2022年,共有78万人净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约是二十年前的十倍。
可见,无论是财富的分层还是疫情的影响,都在让奢侈品销售愈发的分层化。曾经奢侈品牌通过笼络中产阶层而扩大规模的计策,如今似乎开始收缩。
面对一个更复杂的市场,奢侈品牌在继续招纳中产阶层的同时,也开始将如何继续提升VIC忠诚度摆在战略地位上。它们要把手伸到VIC的钱包更深处。
有数据估测,目前VIC在中国奢侈品消费客群中的占比仅为11%,随着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的与日俱增,这个数字的提升空间不言而喻。
奢侈品牌招揽VIC的第一招自然是向富裕阶层提供更高端的差异化产品,以高级珠宝和高端生活方式产品为典型。
被称为奢侈品守门人的Louis Vuitton,于去年底在上海张园打造了首个专注家具和室内设计的旅行家居空间陈列室,展示了最早发布于2012年的Objects Nomades旅行家具系列,以及多款设计师作品,售价多在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以上,以全方位满足高净值人群所需。
品牌已经借由提升高端产品占比打出向富裕阶层示好的信号
Gucci位于上海恒隆广场全新装修扩容的全球旗舰店也引入了品牌家具线产品,包括品牌最近强推的高级箱包产品,部分产品单价超过百万人民币。
高级珠宝领域的竞争则从疫情便不断升级。从传统高级珠宝品牌如Tiffany、Cartier和Van Cleef&Arpels的神仙打架,到Chanel、Dior、Hermes和Louis Vuitton等头部软奢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押注高端珠宝线,再到中档软奢品牌如Prada首度进军高端珠宝领域,这块业务已经从简单提升品牌定位的使命,变为不可或缺的布局。
在富裕阶层看来,高单价的产品不但能够反映他们的生活品味,还满足了他们对投资的兴趣。
近两年来,奢侈品成为拍卖行的热门品类。在本月结束苏富比《收藏之道:刘銮雄珍藏绝品手袋》拍卖中,77件珍藏绝品中包括76只爱马仕和1只Chanel,全部成功售出,总成交价高达2522.47万港元约合2177万元人民币。
高单价的产品不但能够反映他们的生活品味,还拥有极强的投资属性
除了差异化的稀缺型产品,VIC对于时间也有着特别的需求与期待。他们希望更早地拥有选择权和订货权。
|